欢迎访问 健康食品在线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健康营养 > 地坛医院掌上健康| 预防中暑的有效方法

地坛医院掌上健康| 预防中暑的有效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1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何为热射病?

  简单来讲,热射病就是最严重的中暑,是一种致命性急症。

  热射病分为两种: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高温作业下发生的热射病大多是劳力型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

  作为一种致命性急症,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热射病病死率为20%~60%,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可高达80%,多发生于高温下的户外作业人员、夏季参训的部队官兵和运动员。

  一、热射病是如何发生的?

  发生热射病的原因存在个体因素,比如:

  ①户外作业前48小时存在急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发热、呕吐、腹泻等;

  ②户外作业前24小时存在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

  ③身体超重,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从环境因素来讲,热射病发病与高温、高湿、无风这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户外作业场地热负荷过重、强烈的太阳直射等。

  户外高温作业下如何区别轻微中暑和重度中暑甚至严重到发生热射病?

  而当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会出现说胡话、嗜睡和昏迷,皮肤干热、面色潮红或苍白症状,并开始大汗、冷汗,继而无汗、心动过速、休克等。

  热射病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人体器官都需要在一定正常温度下才能正常运作,这和身体各种酶的生物活性及机体代谢有关,而一旦器官损伤造成了,并不总是可逆,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时,死亡率极高。

  现场急救“黄金3小时”

  临床研究表明,热射病病死率与高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超过3小时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病发后的3小时被称为抢救热射病的“黄金3小时”。在户外高温作业时,如果发现身边同事出现中暑症状,在求助医生的同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现场急救:

  注意:

  ①已经昏迷者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引起气道梗阻或呕吐窒息。

  ②一旦患者表现出意识障碍、呼吸急促、皮肤干热,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到40℃以上,并出现嗜睡、昏迷等热射病典型症状,或者出现心跳骤停时,要立即做心肺复苏,并在第一时间联系120转运到有血液净化治疗条件的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以赢得最佳抢救时间,通常要在两个小时内把患者体温从40℃以上降低到38.5℃以下。

  二、牢记八要点,远离热射病

  1.避免在高温下暴晒

  酷暑时节,气温会到达极值,很多地区会突破40℃,要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出行并减少户外活动或运动锻炼。着装选择长袖衬衫、长裤,戴上透气性好的帽子,多穿宽松、轻便、颜色浅的衣物出门,出门前往头部抹一点清凉油。

  2.户外作业时要少量多次饮水

  随着气温不断攀升,高强度户外作业往往会大量出汗,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口很渴了才喝水,将随着携带的水壶、水杯罐满绿豆汤或淡盐水,一感觉到渴了就立即喝下,最好是每15分钟喝一次,一次400~500毫升。

  3.工作前睡眠要充足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导致疲劳。很多职业晚上还要值班,所以一定要保证充足睡眠(七小时),睡觉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每天至少午睡一小时,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体力迎战酷暑。

  4.工作间隙或结束要尽快散热

  户外作业中途休息或运动结束时,要马上走到阴凉处或大树下,马上解开腰带和衣服扣子,不要扎堆儿,不要大声说话,大家的距离保持在50米以上,最好是单人或两人静静站着或坐着,这样可以迅速散热。

  5.运动前补水要跟上

  在日常运动和训练中,切记要及时补水,科学补水。如运动员长跑、学校体育课等前两个小时饮用600毫升淡盐水或两罐功能饮料,开始前15分钟喝绿豆汤300毫升。

  6.科学安排工作时间

  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中(12~15点)进行户外作业;如果必须在温度较高的时间工作或运动,应逐渐增加工作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工作半小时就要休息一下,每次工作时间不要超过1.5小时。

  7.要有一个凉快的环境

  酷暑来临时,有一个可以纳凉降温的场所,在清凉的环境中待上几个小时,有利于机体恢复活力。如果家中或住处没有空调,也可以选择到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乘凉。在晚间睡觉时也要警惕室内高温,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证房间通风。

  8.多食清淡饮食

  饮食上,要多选择一些带苦味的清淡饮食,如冬瓜、生菜、黄瓜、西红柿等含水量较高的食物。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少吃荤腥、辛辣刺激性食物。

  


原文链接:http://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ksh/202206/t20220629_27554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食品安全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健康食品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宝珍品中医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健康食品在线网 jksp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1927号-88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

北京宝珍品中医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