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健康素养促进“主动健康”
发布时间:2022-07-01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省卫健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6.76%,比2020年提高3.0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据统计,近年来,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稳步提升,但相较于北上广等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
何为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具体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等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疾病谱发生了重要变化,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癌症等慢性非传染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七成。这些健康风险往往是“吃出来、喝出来、坐出来”的,与人们生活习惯不健康、缺乏健康知识高度相关。业内人士认为,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对于平时急救、防治慢性病、防控突发传染病、改善生活习惯等具有积极意义,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首先,应不断提升专业科普影响力。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健康科普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伪科普和虚假信息,给人民群众带来一定危害。因此,强化专业科普宣传迫在眉睫。一方面,应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组建涵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研院所等领域的专家库、资源库,鼓励专业人士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参与科普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健康科普中的“假象”“乱象”,有关部门也应创新方式、跟进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只有放大主流健康媒体的“高品质”声音,锲而不舍地普及科学知识,才能提升舆论引导作用,推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水位”节节升高。
其次,应着力补强“一老一小”等居民健康素养薄弱环节。统计数据显示,相比青壮年,“一老一小”的健康素养较为薄弱,他们也恰恰是容易患病的重点人群。儿童青少年时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健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掌握更多健康知识和技能,能有效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对老年人来说,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医疗和护理过程,尽早加强医养结合,促进社区养老驿站与基层卫生机构深入合作,积极开展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对推动健康老龄化有积极作用。
应该看到,提高健康素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只有让更多人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主动健康”的社会共识,才能托举起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张静雯)
原文链接:http://wjw.fujian.gov.cn/xxgk/gzdt/bmdt/202207/t20220701_594267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1-07“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入...
- 2025-01-07省药监局组织召开药品监管...
- 2025-01-06省药监局核查中心召开党员...
- 2025-01-03国家医疗保障局举行宪法宣...
- 2025-01-02国家药监局召开年轻干部教...
- 2024-12-31市卫生健康委召开2024...
- 2024-12-30植物奶食用与营养品质评价...
- 2024-12-302024李时珍中医药大会...
- 2024-12-25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