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远程”下沉偏远地区
发布时间:2022-07-29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者按:
偏远地区如何享用优质医疗资源?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成为可能。地处西部内陆的宁夏、贵州,抓住互联网与医疗融合的机遇,率先推进互联网诊疗,破解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基层卫生的新路径。与此同时,这种探索也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更多应用场景,成为新技术迭代演进的助力。
宁夏:“互联网+”破解医疗资源紧缺难题
深居西部内陆的宁夏百姓曾饱受优质医疗资源紧缺之苦,患大病重病、疑难杂症只得翻山越岭,甚至辗转千里到北上广求医,耗时耗力还加重经济负担。
宁夏紧紧抓住互联网与医疗融合的机遇,率先出台系列互联网医院配套制度,打造政策和创新高地,吸引百余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落地。2018年,宁夏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如今,在宁夏,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互联网医院一体化平台建设顺利实施,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实现基层全覆盖,越来越多智慧医疗赋能基层卫生,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便民。
宁夏盐池县中医院医生在与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卫生所进行远程诊疗。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推动互联网医疗高地建设
备受关注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公布第二天,银川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会就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邀请专家对政策进行专门解读,让各互联网医疗企业对最新的监管政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动作不可谓不快。
这个成员单位包含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微医等84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行业协会成立于2018年10月,是国内第一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组织。
2016年年底,银川市与好大夫在线合作共建的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开业,这是银川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短短100多天,服务患者98.5万人次,其中中西部地区占比43%,本地患者6516名,约10%的患者属于危重疑难疾病。
为吸引更多互联网医疗企业落地,银川市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2016年至今,围绕指导、监管和支付三个维度,相继出台了十几条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为互联网医院的业务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其中,很多政策都走在行业前列。比如,从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银川市互联网诊疗服务规范(试行)》在全国率先明确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底线和红线,加强和细化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全流程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2021年,宁夏试行建立互联网医院不良执业行为积分制度,即根据不良执业行为的种类和情节,一次给予不同档次的记分,结果作为互联网医院校验的依据。
尽管近几年,尤其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在全国都发展迅猛,但银川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优势仍很明显。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银川有12家互联网医院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到目前,银川市已经吸引了全国100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入驻。
优质医疗资源“线上共享”
50岁的银川市民吴女士因左眼胀痛、视物不清,在某三甲眼科医院做了青光眼和白内障相关手术。本以为手术后就能恢复正常生活,但是术后还是有视物模糊、畏光、眼胀、眼痛等症状。
为保住视力,吴女士计划去北京求医。但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进京就诊非常困难,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经多方打听,她和家人来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银川市国家级专家远程诊疗中心寻求帮助。
很快,工作人员便联系到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科的王书华主任。两地医生联合会诊、详细分析病情后,为吴女士制定了具体用药方案,由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执行。如今,吴女士恢复良好,眼压控制到了正常范围,生活也回归正常。
银川市国家级专家远程诊疗中心由好大夫在线2017年开展的“远程专家门诊”升级而来。患者借助这一渠道,可以快速获得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国家级专家的权威诊断,不仅省去旅途劳顿、节约非医疗花费,还可享受本地医保报销政策。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868位北京、上海等地专家为宁夏本地患者提供远程专家门诊服务,服务患者2922人次。
“远程医疗”是宁夏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更是宁夏破解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困局的最佳手段。目前,宁夏已基本构建起国家、自治区、市、县、乡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同时还全面建设远程电生理、影像、病理、胎心监测等诊断中心,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模式,提升区域医疗标准化、同质化服务水平。
借助“互联网+”,宁夏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中心卫生院与青铜峡市人民医院“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遇到疑难杂症,卫生院医生会打开“远程会诊”,呼叫市医院的专家;有病人拍了影像、心电图,他们会一键转给上级诊断医生;有时候查房时,市医院的专家也会“远程指导”……
“我们卫生院没有能出心电图和影像诊断报告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以前只能让病人去大医院做;而现在依托远程系统,上传片子后基本半小时内诊断结果就能出来,大大方便了病人,也提升了他们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可度。”青铜峡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徐惠娟说。
徐惠娟表示,作为患者与上级专家沟通交流的桥梁,基层医生也在会诊中提升了自己的医疗水平。
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医生
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老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不足、群众在基层就诊意愿不高却是现实,宁夏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当成“钥匙”,力图破解这一难题。
“智医助理这个产品非常好,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基层的诊疗水平,还便于我们学习医学知识。”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毛沟村卫生室樊军科医生说,新的看诊模式让他的工作效率和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体系建立后,通过智医助理,基层医生可以在问诊过程中,参考系统提醒对患者进行病情问诊;在病历书写过程中也可以按照系统提示及时对电子病历内容进行检验和完善,提升基层电子病历书写质量;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也可以借助系统对患者病例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对病情进行更精确的判断,降低漏诊误诊情况。
比如,当在系统中输入反酸、呕吐等症状并点击AI辅诊时,智医助理给出了“急性胃炎、胃食管反流、急性胆囊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等五个诊断结果的参考建议。接诊的村医又向患者询问是否有吞咽困难以及疼痛时伴随灼烧等症状后,最终确诊患者为胃食管反流。
“智医助理就像一位专家随时指导我们看诊,下结论更加有底气。”一位基层医生如是说。
除了帮助诊断,基层医生还可借助智医助理的智能随访功能,更好地承担起随访任务,完成辖区内患者的诊后病情跟踪、家庭医生服务、慢病管理、健康宣教等工作。比如,通过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基层医生可以设置在某个时段同时外呼数百个号码,系统根据提前个性化定制的内容与居民进行“交流”,以完成体检或随访预约等。外呼完成后,系统会将数据统计成图表供医生参考,基层医生再根据异常数据进行人工回访、核实、干预,从而高效高质完成随访工作。
自治区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宁夏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均已配备涵盖66种疾病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协助基层医生诊断2737.5万人次,规范电子病历720万份,病历规范率提高到了98.05%,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生诊治疾病的能力,以及高血压患者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率,促进了分级诊疗落地,提升了健康管理效果。(记者 艾福梅 银川报道)
贵州:远程医疗方便山区群众看病
“云看病”“云诊疗”“远程查房”……透过两块智慧屏幕,山区群众、基层医生直接和上级医疗专家对话帮助患者就医。
近年来,贵州省依托大数据优势,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公共医疗资源下沉,帮助解决山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等问题。
贵州省人民医院专家在和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进行远程医疗会诊。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医疗资源互联互通
今年5月17日,贵州毕节市织金县人民医院接收一名急危重症患者,该患者孕36周并发癫痫入院,在医院进行剖宫产后第一天出现出血,不明原因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织金县人民医院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联通到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急会诊。20分钟内,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紧急联系了该院产科、血液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室专家开展远程会诊。经评估、诊断,由于患者病情重,县级医院检查设施受限,建议转诊上级医院。
第二天,该名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转入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完善相关检查后另诊断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低蛋白血症。专家对其进行及时、针对性规范治疗后3天康复出院。
“通过远程会诊,帮助患者走绿色通道不仅节约看病费用,更及时帮助患者得到治疗,挽救了生命。”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医保科副科长喻露珠说。
在贵州龙里县,当地以“专有硬件+区块链技术”,点对点实现可控的医院间数据连接,并建立了相应的运行机制,将3家县级公立医院的临床科室诊疗资源,共享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县级专科医生直接远程支持基层医生“首诊”。同时,实现和贵州省级医院医疗资源互联互通,为患者提供专家就诊、远程查房等服务指导。
目前,贵州已经建成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平台。贵州省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以来,全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突破240万例次,其中2021年服务量达到82.6万例次。而在“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完善提升远程医疗平台功能,加快推动远程医疗向公立医疗机构科室延伸,推进远程医疗常态化应用和管理。
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远程医疗打破医疗空间限制,不仅让患者享受远程诊疗带来的好处,对于市县级以下公立医院医师来说,同样起着提升其诊疗水平的作用。
“每周三早上8点,我们和贵州省人民医院专家通过远程视频,进行相关临床业务学习,其他时间不定期开展远程查房。”龙里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田广说,“之前医院对患者支气管镜治疗的术前麻醉手术,常采用雾化麻醉,通过业务培训,现在了解到可以采用滴药、麻醉包等多样化手段进行麻醉手术。”
近年来,龙里县公立医疗机构与贵州省人民医院通过“5G+远程诊疗”合作项目,对龙里县各级医疗系统开展业务学习、床旁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各类指导培训共计800余次,带动该县医疗机构医师提升了诊疗水平。龙里县2022年第一季度全县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院、卫生室)诊疗105584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8978人次,同比增长近22%。
这样的需求在乡镇公立医疗机构显得更为迫切。在贵阳市息烽县九庄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室,该科室目前有三名医生,但其中只有一名医生有诊断资质。群众来看病拍片,若是遇到值班医生无法诊断,老百姓就要到县城看病,来回近50公里,往返看病多花大半天时间。
“我们没有诊断资质,在拍了片子之后,立即通过远程医疗上传到县中医院,由中医院的医生帮助分析病情,直接下诊断意见书。”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医生梁万万说,自己刚参加工作临床经验不足,通过远程诊疗,一边聆听专家分析病情,一边学习了专家的诊断思路,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两大问题仍需破解
尽管远程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业内专家表示仍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完善机制激发远程医疗参与者积极性。记者在贵州部分市级、县级公立医院了解到,远程医疗系统公益性质较强,医院部分医生通过互联网出诊的积极性并不高。“应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合理平衡安排医生日常诊疗与远程医疗工作,通过奖励形式调动医生参与的积极性。”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紧急救援中心主任吕贵荣建议。
二是远程医疗需要破解“数据壁垒”。龙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执行院长邓威等受访专家认为,目前远程诊疗在各个层级医院之间的数据不能互联互通是普遍情况,各个医院数据系统仿如“信息孤岛”,这也是全国性难题,建议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载体,健全医疗体系互认共享机制,实现远程医疗数据互联共享。(记者 李凡 贵阳报道)
原文链接:http://wsjkw.nx.gov.cn/xwzx_279/zzqdt/202207/t20220728_36381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2-07北京市广告监测报告(20...
- 2025-01-07“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入...
- 2025-01-07省药监局组织召开药品监管...
- 2025-01-06省药监局核查中心召开党员...
- 2025-01-03国家医疗保障局举行宪法宣...
- 2025-01-02国家药监局召开年轻干部教...
- 2024-12-31市卫生健康委召开2024...
- 2024-12-30植物奶食用与营养品质评价...
- 2024-12-302024李时珍中医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