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后要正确处置,以防感染破伤风
发布时间:2022-09-19作者:佚名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破伤风是由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经皮肤或黏膜的破口侵入人体后,在缺氧环境下繁殖并分泌毒素,造成人中毒的一种严重疾病。患者会出现全身骨骼肌持续收缩和阵发抽搐。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重症破伤风若不经治疗,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病死率几乎100%,在医疗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即使经过积极治疗,病死率也在10%以上。因此我们对破伤风这种疾病需要高度重视,正确预防。
1
致病因子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灰尘中、污染的水里,也可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道、粪便中。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平时以芽孢形式存在,在土壤中可生存数年,100摄氏度下持续1小时左右才能被完全破坏。该细菌进入体内后,在缺氧环境下可以大量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而这种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中最强的毒素之一,其人体的致死量是2.5纳克/公斤体重,也就是说1克破伤风痉挛毒素(花生米大小),可致600万以上的人中毒死亡。
生活中,只要我们的皮肤、黏膜存在破口,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就有可能趁机进入我们的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繁殖就可能导致发病。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人体的常见途径包括:一、皮肤、黏膜有外伤史或破损史(如车祸外伤、刀伤、钉子扎伤、动物咬蜇伤等);二、皮肤、黏膜、软组织有细菌感染史(如慢性中耳炎、牙周脓肿、肛周脓肿等);三、有消化道穿孔等消化道完整性破损病史(如上消化道穿孔、结肠穿孔等)。
2
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破伤风
外伤导致皮肤黏膜破损,尤其是没有经过规范处理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破伤风并尽早就医:一、咬肌痉挛造成张口受限;二、面部肌肉痉挛导致苦笑脸;三、全身肌肉疼痛和持续的强直或阵发性痉挛;四、吞咽困难。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破伤风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临床类型:
1.全身型破伤风:这也是最普遍、最严重的类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逐渐发展可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颈部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等。
2.局部型破伤风:临床上较少见。患者主要表现为伤口附近区域的单个肢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发生强直性、痉挛性肌肉收缩。局部型破伤风相对来说病情较轻。
3.头部型破伤风:头部型破伤风是一种特殊的局部型破伤风。多发生于头面部受伤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患者。头部型破伤风可发展为全身型破伤风,严重程度一般与全身型破伤风相当。
得过破伤风的患者,再次受伤后如未规范处置,还有可能再罹患破伤风。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非常强,极微量的破伤风毒素就能致人发病,发病后也不能刺激人体产生应对破伤风发病的免疫力。即使患过破伤风的人,再次受伤后如果没有规范处置,还是有罹患破伤风的可能。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再次发病呢?第一,规范处理伤口,尽可能消除毒素来源;第二,根据患者既往免疫史和伤口的情况,合理使用特异性破伤风解毒剂——“破伤风针”,给身体一个临时性保护;第三,补齐免疫缺口,以避免再次患病。
3
正确处理伤口预防破伤风
由于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只要皮肤、黏膜存在破口,就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所以外伤后应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置,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患破伤风的风险。意外受伤后应该先压迫止血,同时尽快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干净的布覆盖伤口,尽快就医。
需要强调的是,要完全避免破伤风发病,仅仅处理伤口还不够,还需结合患者免疫史进行正确免疫预防。
作者: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 王传林
(转载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K6luZUTQCJfwMW844R0joA)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wjw.xinjiang.gov.cn/hfpc/jkcj/202209/077d27d4448642389bf001c43d029b2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入秋需防温燥(中医养生)
下一篇:“减盐”与健康挂钩 你做到了吗?
最新信息
- 2025-02-07北京市广告监测报告(20...
- 2025-01-07“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入...
- 2025-01-07省药监局组织召开药品监管...
- 2025-01-06省药监局核查中心召开党员...
- 2025-01-03国家医疗保障局举行宪法宣...
- 2025-01-02国家药监局召开年轻干部教...
- 2024-12-31市卫生健康委召开2024...
- 2024-12-30植物奶食用与营养品质评价...
- 2024-12-302024李时珍中医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