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健康食品在线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品牌计划

浙江大黄鱼产业环保增收两不误

时间:2025-08-19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大黄鱼养殖是浙江省优势特色产业,在浙东沿海渔村,“一条鱼”往往带动起“一个产业”,成为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近日,记者走进被誉为“浙江黄鱼养殖第一村”的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在当地3000亩大黄鱼养殖基地,阳光照射下鱼苗跃起进食,溅起片片水花,一派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

  谈起大黄鱼养殖的好行情,养殖户钱国敏将其主要归功于当地实施养殖设施升级:“我们村养殖大黄鱼多年,但水域面积有限,养殖体量不可能无限扩张,这就要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养殖效益上做文章。”他介绍,近些年,我们当地对大黄鱼养殖网箱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绿色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最大能抵抗12级台风,不仅减少了传统渔排木屑、塑料泡沫对水体的污染,还节约了20%的养殖空间,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5%,网箱利润从每平方米200元提高至600元。

  以浙江省级未来乡村高泥村为核心,黄避岙乡联动多村打造“斑斓海岸”片区组团品牌,把传统大黄鱼产业与新兴文旅产业相融合,集看海观景、养殖垂钓、餐饮休闲于一体,填补了象山乃至宁波海上休闲体验项目的空白,构建起黄鱼全产业链体系,建成5家共富工坊,年产值突破1.4亿元。

  不仅带动共同富裕,海洋生物因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中的特性,成为重要的“蓝碳”资源。2023年,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黄避岙乡以每吨106元的价格成交。目前,当地的海洋生物资源换算成的海洋碳汇交易量共计4755.3吨,交易总金额超30万元。

  台州市同样尝到转变发展方式的甜头。已从业30多年的椒江区大陈黄鱼行业管理协会会长周海华介绍,渔船出海作业泄漏丢弃的柴油、渔具渔网、生活垃圾等不易回收,不仅损害海洋环境,还影响大黄鱼养殖品质。如今,当地创新打造“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通过“海洋云仓”智能装备和“蓝色循环”大数据平台,将海洋塑料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再生原材料,已累计处理海洋塑料废弃物5.45万吨。

  生态价值转变为共同富裕的真金白银。在椒江区大陈镇,通过大力开展增殖放流,投放人工鱼礁426座,提升养殖水体超10万立方米,获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同时,将绿色低碳贯穿海岛旅游、渔民生产、共同富裕全过程,把碳汇交易所得注入“惠民共富资金”,2024年全岛人均可支配收入7.09万元,超出省均2.81万元,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越走越宽。(冯建伟 赵炜 邵泉尉)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食品安全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健康食品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宝珍品中医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健康食品在线网 jksp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1927号-88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

北京宝珍品中医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