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健康食品在线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食品热点

切实推进宁夏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9-15 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宁夏中医药管理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区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优势产业,但也面临着产业主体弱小分散、龙头带动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短缺等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推动中药材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基本情况

  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区药用植物资源1212种,分属130科、548属,其中,重点药用植物资源216种,占全国重点药用植物调查品种数量的38.4%,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区17个县(区),栽培药材达38种,均为《中国药典》收录药材。2023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含枸杞、山桃、山杏)134.3万亩,总产量达到13.6万吨,产值62.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枸杞、菟丝子为主的北部引黄灌区中药材生产区;以甘草、银柴胡、小茴香等为主的中部沙旱生中药材生产区;以黄芪、党参、黄芩、柴胡、秦艽等药材为主的南部六盘山中药材优势产区。全区300亩以上中药材生产基地113个,单品面积超过1万亩的中药材有10种,分别是枸杞、菟丝子、黄芪、小茴香、甘草、芍药、金银花、黄芩、银柴胡、艾草。盐池县甘草种子交易量占全国总交易量的50%以上,海原小茴香产量达全国总产量的50%,菟丝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现有中药材龙头企业14家,GMP资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6家。中宁枸杞、盐池甘草、海原小茴香、同心银柴胡、六盘山黄芪、秦艽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登记保护,是国内市场公认的道地药材。

  面临问题

  产业主体弱小分散。我区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34.3万亩,除野生山桃山杏、枸杞外,其余品种未形成规模效应。农民自发种植占主导,生产分散,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程度低,标准化种植基地仅占总面积的10%,仅有5万亩。此外,种子种苗的繁育工作也未能满足药材种植区的实际需求,在非道地药材产区,存在盲目引种的现象。

  龙头带动能力不足。隆德县和原州区是我区中药材龙头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但缺乏知名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专注于精深加工的企业。多数企业仍停留在炮制等初级加工阶段,在中药制剂等精深加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农民生产的中药材大多以原料形式廉价出售给小商贩,仅少数能被龙头企业收购加工。

  种质资源保护欠缺。我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种质资源驯化培育良莠不齐,不同地区中药材特征特性、产量、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品质得不到保障。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野生资源驯化栽植、新产品研究开发等工作滞后,野生资源的破坏程度极为严重。

  关键链条存在缺位。我区中药材产业缺乏完善的仓储物流体系和专业的交易市场,导致高品质药材难以获得高价,影响种植户的积极性与市场竞争力。本地缺乏专业的中药材质量检测机构,药材外送检测成本较高。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渠道,种植农户往往容易盲目跟风种植中药材,导致市场上中药材供大于求,进而引发药材价格的大幅下降。

  几点建议

  强化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布局。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更多扶持政策,鼓励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通过提供资金补贴、技术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对中药材种植的投入,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扩大和升级。二是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对标准化种植的认识和技能。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农户提高种植水平,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按照相关部署安排,坚持“适地适药”,减少非道地药材的盲目引种,优化道地药材的种植结构,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聚焦关键环节,寻求技术突破。一是紧盯前沿技术攻关。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集中科研力量,针对中药材种植、加工、储藏等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中药材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针对中药材生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等现状,重点扶持和发展农机合作社及农机服务组织,引入和自主研发适合宁夏地形和中药材特性的机械化装备,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挖掘特色优势,提升产品价值。一是推行“三品一标”战略。积极推行中药材品质提升、品质研究、品牌建设及标准化生产的“三品一标”战略,凸显宁夏产中药材在同类产品比较中的质量特征,提升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制定道地药材目录。对我区的道地、特色、大宗药材进行科学认定,在规范化生产的基础上,进行质量特征研究,从中筛选有品牌价值的中药材产品,形成道地药材目录。同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形成优质品牌的中药材产品。三是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支持盐池、隆德、同心、海原、平罗等中药材产业重点县申报大宗药材地理标志产品,提升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及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升级产业链条,增强产业效能。一是提升药材抗风险能力。加大仓储设施建设,在药材产区关键节点布局现代化仓储设施,采用智能温控、湿度调节等技术,确保药材品质稳定。建立药材储备机制,在药材价格低谷时,支持企业增加药材收储,作为战略储备或平价供应市场,稳定药材价格,提高农户收益。二是推动产业效能提升。围绕重点道地药材,集成推广道地良种、生态良田、机械良技、农艺良法配套,构建以种子种苗良种繁育体系、生态种植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等为内容的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效能提升。三是优化流通环节布局。在药材主产区,建立中药材集散地,集中展示、交易中药材产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中药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行情等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中药材生产者与采购商、药店、医院等终端用户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流通效率。

  强化人才培育,夯实产业根基。一是精准引进高端人才。聚焦我区中药材产业特色与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在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等领域具有显著成就的高层次专家和技术带头人。通过设立特聘专家岗位、提供优厚待遇和研发经费支持,吸引他们参与我区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二是构建人才孵化体系。依托区内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创新开设中药材全产业链相关学科,涵盖从种植技术到市场营销的全方位知识体系,定制化培养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训基地,鼓励学生深入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实践,通过项目式学习、工学交替等模式,打造一批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本土精英队伍。三是推动存量人才迭代升级。针对县乡两级中药产业团队,实施“技能提升工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定期举办高级研修班、技术论坛与实战工作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聚焦中药材智能化种植、绿色加工、精准营销等前沿趋势,全面提升团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推动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塑造中医药文化旅游新地标。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生态园区,设计并推广以中药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包括中药材观光园、采摘体验区等,让游客亲身体验中药材的种植与炮制过程。结合我区地方特色,开设药膳美食体验馆,提供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膳美食,同时举办药膳烹饪课程,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学习中医药食疗知识。二是深化中药材与食品饮料产业融合。加强中药材企业与食品饮料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研发中心,探索将黄芪、菟丝子等应用于食品饮料中,推动中药材产业与食品饮料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食品饮料品牌。三是打造中药康养小镇。依托我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打造集健康、养生、休闲于一体的中药康养小镇,引入先进的中医药康养理念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定制化的康养服务。


原文链接:http://wsjkw.nx.gov.cn/sy_279/jknx/xwbd/202501/t20250107_47828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食品安全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健康食品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宝珍品中医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健康食品在线网 jksp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1927号-88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

北京宝珍品中医医学研究院